文/大壮实验室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开国中将吴信泉与妻子俞惠如并肩而立,他身着朴素的白衬衫,依旧英气逼人,画面中她侧脸看向镜头那一刻格外温婉,两人脸上的笑容,是同一种炉火般的暖。
1961年的北京炮兵司令部大院里,出现了这一幕温馨的画面,更抢眼的是他们身前,足足十二个孩子,八男四女,依照高矮个头,齐刷刷排成一排留下了一张大合照。
俞惠如也因此得了个响亮的名号,周总理打趣的夸他们这个家庭像是航空母舰一样,这张照片,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温馨一瞬,更是那个时代对家的向往、对生活的热忱,最生动的注脚。
1930年,18岁的吴信泉,血气方刚,一头扎进了红军的队伍,没多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。
自那以后,他的生活和事业就牢牢跟革命拴在了一块,为日后的新中国做出了许多贡献,不过真正让吴信泉声名远扬的是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。
从红军师政治部主任,到八路军的团政委、旅政委,再到新四军的旅政委,吴信泉是在枪林弹雨里一步步蹚过来的。
后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那会儿,他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师长兼政委了,再往后,第四野战军的军长、志愿军的军长兼政委等等,这一串响当当的职务,哪个不是他用忠诚和热血换来的。
1955年,第一次给功臣们授衔,吴信泉的名字,就刻在了开国中将的功勋簿上,那是对他大半辈子戎马倥偬的最高褒奖。
仅仅五年后,1960年8月,他又被委以重任,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,事业的台阶,又往上迈了一大步。
吴信泉的妻子俞惠如,也不是个简单人物,1924年,她出生在安徽五河县,家里开个小铺子,也算是小康条件。
令人感到难言之隐的是,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的消息,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到各地的小县城,当时的俞惠如只有12、13岁左右,就和同学们上街,宣传抗日救国的大道理,在当地小小年纪就闯出了名堂。
次年,俞惠如挑起了“五河女子宣传队”队长的担子,还又兼着“战时工作团”宣传委员和“抗日小学”的校长,那副柔弱的肩膀,硬是扛起了千斤重的担子。
就在她16岁那年,正是青春绽放的年纪,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,然而,当时国难当头,俞惠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还当上了皖东北三区工作委员会的委员。
为了革命的事业,俞惠如一时间没有想过要寻找过男友,可缘分就是令人十分感到不可思议,命运的红线,悄无声息的将她和吴信泉牵到了一起。
1940年的8月,吴信泉当时带着部队在安徽泗县魏营区休整,巧合的是区里管事的干部大多出去开会了,而接待这支队伍的任务,就落到了俞惠如的肩上。
在接待会上,俞惠如代表魏营区工委和妇救会主持,讲出一番令人慷慨的演讲,字词条理清晰,听上去一点儿不像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,她的话也令台下的吴信泉来了兴趣,等俞惠如讲完,吴信泉也代表部队发了言。
接待会结束后,大家都去忙着自己的手中的事情,俞惠如也忙着安排部队住宿,没过多久吴信泉把她请进了屋,说要细聊。
他先是客气地道了谢,话锋一转,就仔仔细细问起了俞惠如的个人情况、家里长短,俞惠如也是个爽快人,一五一十都说了。
吴信泉听着这个才16岁就能挑大梁的女同志的经历,忍不住连连点头赞佩,与其说是细聊,倒不如说这是一场告白的前兆,在抗战时期,也有很多人遇到自己人生的大喜事。
他们双方各自了解过后,并没有过多的情味土话,反而是像往常一样正常工作交流,正所谓那句日久生情,这一来二去,吴信泉的心思也就活络起来。
后来,吴信泉也不藏着掖着,直接就挑明了爱慕,听到突如其来的告白后,并没有露出慌乱的神情,反而是觉得婚姻大事不能马虎。
可架不住吴信泉那股子执着,再加上对他那段出生入死的革命经历越了解,她心里那份敬佩就很很深,毕竟她自从与吴信泉第一次见面后,对他的好感一直存在。
最终1940年的12月22日,就在阜宁县的天赐场镇,一场简朴却热热闹闹的婚礼,把两个人紧紧连在了一起,往后的日子,他们真的携手并肩,风雨同舟了。
婚后,俞惠如在八路军里也是个多面手,宣传队分队长、文化教员、译电员,后来又在组织科、宣教科和留守处工作,换了不少岗位,但不管在哪,她都干得兢兢业业,大家都服气。
最难得的是,她一点架子都没有,跟普通战士们处得跟亲兄弟姐妹似的,后来,她调到炮兵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当干事,一直干到副主任。
吴信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,他那些战功章,有一半得归功于老婆在后头的鼎力支持和默默付出。
战场上的吴信泉,是员虎将,炮弹壳里摔打出来的硬骨头,可回到家里,教育孩子,他照样是那股不容商量的刚劲和原则性。
那些闪闪发光的军功章,是他战场上的荣耀,而他那套治家理念,更是让街坊四邻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都会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,吴信泉也是如此,不过他的做法或许在外人眼里有些苛刻,他把部队那套严丝合缝的作风,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家里。
孩子们每天从睁眼起床、排队去刷牙洗脸,再到围桌吃饭,都有雷打不动的时间表,跟军营里的小战士一样,井井有条。
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,这是吴信泉对孩子们最起码的规矩要求,还不止这些,一到放假,家里的活儿也得细细分工,孩子们在各干各的活儿里,学会了怎么跟兄弟姐妹搭伙,怎么互相帮衬。
整个家,因此总是那么和和气气,暖意融融,吴信泉自己一辈子清清白白,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占公家便宜、损公肥私的勾当,所以他对孩子们的品德要求,那叫一个严。
这12个孩子里头,后来在部队职务最高的,是大儿子吴皖湘,他也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兵做起,全凭自己的本事和努力,最后肩膀上扛起了大校的军衔。
参考信息
宿迁网【2019-07-25】《致敬在宿迁战斗过的开国将帅|吴信泉中将:在淮海抗日根据地“创造模范兵团”》湖南日报【2023-10-22】《平江将军吴信泉:抗美援朝 “水淹七军”》环球网【2017-03-13】《首胜美军的39军军长吴信泉 朝鲜战场扬军威》人民政协报【2014-01-23】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的吴信泉》
